插画师/插图教师 匡莉 | 150人访谈计划
城心访谈(第十七期)
匡莉
插画师 / 插图教师
编者按:
“生如夏花之绚烂,心若冬雪般洁白”,这是我能够给匡莉老师做出的,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2019.12.12,在“探索·设计”大会上第一次与匡莉老师谋面,时间仓促,没有太多的沟通,但她留下的温婉印象,始终萦绕心头。
后来,在深入交流中了解到匡莉老师对艺术的热爱,走出舒适圈的勇气,以及追寻理想的魄力,这位内心仿佛有一湾清泉的女子,小小的身躯里竟蕴含着如此令人惊叹的能量。
▲匡莉 插画作品 2020年
▍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呢,对您现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本科读的是版画专业,读高中时对版画并不太了解,只是因为对绘画的热爱就选择了造型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北洋女子师范,也是邓颖超的母校,这样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她的文化底蕴也是深深影响到了我,版画又是我们学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时至今日,仍然记得在我们的工作室里,老师曾自豪的说:你现在站在的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工作室了。
版画其实和油画、水彩一样,也是一种创作语言的表达形式,只不过因为有一定的复制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显得特别,是创作和印刷的结合。我们在工作室里创作的时候,其实也兼具两种身份,一个是创作者,一个是印刷者。相对于版画的定义和范围,大家比较了解的是木版,我最初所理解的版画也仅此而已,当大二我们进入工作室学习的时候,才知道版画是一个大分类,还有众多细分类目,我们先是普修了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了解了不同种类版画的制作,最后我选择了丝网版画工作室,丝网版画对我绘画思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经意的发现我是用丝网版画的思维在画画。
▲ 画面色彩重复叠加
绘画创作是相对感性的,可是当感性的创作遇上了版画就不一样了,因为版画的印刷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色彩一次一次的重复叠加,尤其丝网版画,因为它有比较强的预见性,从颜色的分类归纳到印刷的先后顺序,都需要在脑子里理性的分析一遍,这种分析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后期印刷流程。所以,在绘制小稿的时候,就不自觉的将这种丝网版画的思维带入创作中。
▲匡莉 《藏书票1》作品尺寸10cmx10cm 2010年 丝网版画
▲2011年毕业展览现场
▍听说您去国外交流学习过,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呢?
也是很有缘分的事情,学习绘画这么久,我有幸尝试了很多种材料,研究生选择了油画专业,研二时有幸被选中去交流学习。
国外交流的一年是我感到充实忙碌一段日子,虽然有很多神奇的插曲,似乎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作为交换生去波兰交流学习
在波兰,我学习的是玻璃造型,虽然这是一种在国内相对较少提及的艺术形式,而在欧洲,玻璃专业是一个全面的专业,就像之前版画给人的印象。他们的工作室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偏向于艺术造型,一个偏向于工业设计,老师也是特别认真,让我基本上了解并动手尝试了所有制作玻璃艺术的技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了解到看似简单的玻璃,制作起来要经过如此繁杂的步骤。玻璃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材料,所以成品率不高,是一种需要用不断失败的经验去升华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波兰学习时创作的玻璃艺术作品
我在制作玻璃的过程中发现,彩绘玻璃的绘制与丝网版画的印制惊人的相似。玻璃的制作也是一个一个颜色叠加上去的。每绘制一个颜色,就需要放到炉子里去烧一遍。我们在教堂里看到有很多颜色叠加的彩色玻璃,也是这样一层层反复烧制出来的。
▲玻璃制作过程
在国外留学时的工作室是非常人性化的,当从内部看的时候,工作室其实是两层,当从另外一个楼梯上去,会发现在每个工作室的中间都设置了一条走廊,我们可以在走廊上看到学校所有的工作室,并且也不会打扰到其他人。正在工作的同学也好,老师也好,我们都可以去观察到一个完整的绘画或者创作的过程,工作室有时会对大众敞开,参观者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我认为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普及方式。
▲在国外留学时的工作室
因为学习西方艺术的关系,能够去到欧洲,走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穿过塞纳河,置身于哥特式的大教堂,体会巴洛克的宏伟也成为我的梦想。我知道当我置身弗洛兹瓦夫的时候,我就离他们很近很近,于是我便用一些短小的假期去“圆梦”。我走到了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碰头吵架的地方,了解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卢浮宫,看到了多瑙河夕阳的余晖,知道了上帝设计师高迪的才华,体味了奥匈帝国的繁盛,就这样我像赶场似的走过了8个国家21个城市58个博物馆和艺术馆,亲眼目睹那些之前仅在书本上见到的大师的作品时,内心真是无比激动,我清楚的记得自己站在古画前面感动到了流泪,那似乎是读懂了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相似性。当然还有当地的民俗类展览,让我感受到异域的文化,精神的满足感确实让我暂时忘记了旅途的辛苦。
当时我也是一个”敬业”的背包客,坐廉价航空住青年旅社也是我的常态,城市交通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蹭网,也有很多意外状况,比如说和机组人员理论解释、被扔在边境拦车回来、打电话解释为什么不能及时入住、碰到很多神秘而奇怪的人等等,现在想想也有些后怕的事情。这似乎也是年轻的优势吧,无所畏惧。
这一年的时光,是我读书期间最好的礼物,也让我对艺术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体会到了在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东西,我甚至觉得自己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最后我也愿意坦然的回来做自己。
▲匡莉《致橡树》作品尺寸110cmx70cm 2014年 布图油画
▲匡莉《谷中百合》组合 2014年
▲匡莉《童年的记忆》作品尺寸直径20cm 2013年 瓷盘印花
▲匡莉《女孩1》作品尺寸46cmx30cm 2013年 铅笔淡彩
▲匡莉《闻香》作品尺寸直径16cm 2013年 瓷盘印花
▲匡莉《香草山上》132cmx76cm 木板油画 2014
▍您在工作期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呢,有哪些心境上的变化?
• 对梦想的固执
2014年毕业,回来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似乎和专业毫不相关。虽然自己努力保持一种自认为正确的状态,但依然在精神上感到茫然和无助。在一年来积攒的纠结和对未来险阻的全然不知中,我做了一个现在似乎不会做的决定——在27岁时选择了北漂,也可能是上学让我感受不到年龄的存在,现在看来当时也是一个有梦想的固执少年,我依然感谢那个勇敢和不理智的自己。还记得当年我在辞职书上写着“我有尚好存在的梦想要去追”。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就这样2015年我来到了北京,那个熟悉也陌生的地方已然物是人非。很感谢上学时的老师,介绍我去北京虚苑国际版画工坊,也很感激领导把我当成一个追梦的年轻人看待,让我没有在北京现实的生活中感到无助。
在北京的时光里,我是第一次深刻的感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诗和远方固然美好,可是要去到远方是需要买票的。生活的现实首先就体现在了住的方面,我只能去合租房子,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后来画起了水彩,其中有一个不怎么浪漫的原因——为了节省空间。相对版画和油画而言,水彩对于材料的要求宽容了许多,于是不能离开画画的我,在只有一张床和桌子的屋子里画起了水彩。
北京毕竟还是北京,年轻人放弃家里相对舒适环境是因为在北京他们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北京有的东西是他们需求的,北京机会也确实多,而且较早就在做艺术衍生品和打造IP的相关项目中,我也结识了美哉,他们的愿望很美好,“精致文艺才美哉”——这也是他们的理念,一帮年轻人为了梦想愿意一起去做同一件事。《种子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做了很多衍生品。但现实总是那么骨感,我们有好的创意,好的东西,可是一群做艺术的人似乎在后期很多方面都很难推进下去。北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生活和活着,眼看自己也快到而立之年,也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那个漂浮不定的我似乎渐渐落到了地面上。
▲《匡朵朵 手绘本系列丛书 种子的故事》
• 踏实回来做自己
2017年,很感激有机会可以回到家乡青岛,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城市变化很大,虽然街道不再熟悉,这里的人仍是那么亲切,温馨,很感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在自己家乡得到了重生,在这里也不会觉得孤独,内心有了依托,现在再去画画我也会感觉自己平和了很多,不愿去找太多的冲突矛盾,只愿岁月静好。现在从事插图的教学和创作,也很幸运和出版社、企业合作,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画,看到自己的画印刷出版,也有了被需要的感觉,我觉得这也似乎回到了我的初衷,是以一种更加适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达,有时我真的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工作和爱好能够结合,感觉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嘴角的上扬。
▍您做过的产品设计和插画作品有哪些?
主要以手绘插图为主,以绘画稿做艺术衍生品。
出版经历:
2016年 《匡朵朵 手绘本系列丛书 种子的故事》
出版机构: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20年《我的风朋友》
出版机构:辽宁美术出版社
▲《我的风朋友》
▲为《大学生》杂志绘制的封面
▲羊术咖啡
▲匡莉《草莓香》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春日》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春游》51cm x36cm纸本水彩 2017年
▲匡莉《朵儿的猜想》51cm x36cm纸本水彩 2017年
▲匡莉《飞鸟朵儿》51cm x36cm纸本水彩 2017年.jpg
▲匡莉《飞鸟与鱼》纸本水彩 51cm x 36cm 2017年
▲匡莉《花与爱丽丝》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瓢虫》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苹果树》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秋游》64cm x46cm纸本水彩 2016年
▲匡莉《生如夏花》51cm x36cm纸本水彩 2017年.jpg
▍欣赏的艺术家有哪些呢,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不同的阶段喜欢的艺术家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早期进入艺术院校学习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纳比画派维亚尔的作品,学院图书馆的外文原版画册里,有特别厚的一本书,我很喜欢他的色彩,甚至有些迷恋,那是一种偏粉偏亮偏灰的色彩,看上去让人感觉幸福很温馨,他对造型是相对忽略的,但能感受到色彩和色彩之间的衔接,看上去很舒适。
维亚尔·爱德华
(1868-1940)
维亚尔·爱德华Edouard Vuillard .维亚尔是法国纳比派代表画家。那比派描绘现实的方法,不依中心透视法,而是依纳纯粹主观与装饰性的观念所带出的形式。法国纳比派(先知派)代表画家之一。他在巴黎美术学院学画时,认识了勃纳尔、塞律西埃和瓦洛东,加上后来交往的德尼、鲁塞尔,组成“纳比派”。
▲维亚尔作品
读研究生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古典绘画,我就一直往前找,发现文艺复兴早期有一个叫博斯的艺术家。虽然他的画作并不多,但是他对画面的构图处理让我佩服不已,后来在国外看到了博斯的原作更是震撼,一个画画的人愿意如此沉下心来,只能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几百年前都是值得尊敬的。
博斯
(1450-1516)
擅长用细密笔法,描绘充满民间趣味的作品。代表作为《愚人船》。1506年完成《最后审判》。作品还有三叶式祭坛画《干草车》、《世上欢乐之园》、《圣安东尼的诱惑》等。一般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画的创始人。
▲博斯作品
现在我喜欢的是一位捷克艺术家——穆夏的作品,他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将写生和装饰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整体感觉舒适雅致,给人一种平和又不失造型的坦然,而且这种绘画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后期穆夏的作品也和一些饼干、香水的包装相结合,足以见得当时人们对穆夏的喜爱,这也是商业插图的呈现吧,看到这么美的包装就情不自禁的买下了,穆夏也算是国宝级的艺术家,在捷克,我还发现他们的钱币上刻着穆夏的作品,足以见得他在捷克的地位了。
阿尔丰斯·穆夏
(1860-1939)
捷克斯洛伐克画家,其作品吸收了日本木刻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拜占庭艺术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细致而富于肉感的描绘。他用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简洁的轮廓线和明快的水彩效果创造了被称为“穆夏风格”的人物形象。
▲穆夏作品
▍您主张的艺术设计观点是?
我现在比较赞同的艺术设计观点是希望作品可以带给大众视觉上的舒适感。记得上学的时候,总觉得艺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画一些悲伤感受的画,当经历了感受了,再回来做自己的时候会发现以前很在乎、很看重的那些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会站在另一个高度上再去回看过往,那时似乎因为太过年少,只在乎自己的小情绪。艺术还是应该带给人美的感受,带给人舒适感,和生活有更好的结合。既然看到过那么多令人震撼的画作,自己感觉终其一生也无法去完成,那就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哪怕是一些小确幸,能带给人们美好舒适感觉,哪怕只在某时某刻也是值得感恩的。
▍您做青岛文创的初衷是什么呢?在做文创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文创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含着很多领域,需要经过各行各业几代人的努力,而文创也符合大众的真实需求。做文创是内心的一个情结,落到我们所能做的具体层面上就是文化艺术的衍生,上学的时候也常去看展览、博物馆、艺术园区等等,都会有一些文创产品,看似也是一些简单的东西,比如像一些包、本子,但是它们承载的都是这个文化或是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能由于很多原因不能拥有这个艺术品 ,但通过衍生品,我们可以将图像和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也是一种很好承载和延续的方式。
由于自己一直被这种环境所影响,本身也是文创的忠实粉丝,当回到具有文化旅游城市属性的家乡青岛,也想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并且大众需求程度还没有那么高吧,不过很庆幸的是人们总是会循着相同理想找到彼此,所以能够结识有着相同情怀的人也是挺幸运的一件事。
也很感激文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而且她的载体也是一种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将艺术这个大众心中很远的东西拉进了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目前处于IP化时代的一个相对早期的阶段,文创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需要我们花精力时间去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也坚信,这份坚守与成长也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惊喜,所以,就拭目以待吧。
▍给大家分享一下“青岛小嫚儿”系列文创产品详细创作过程吧。
2018年,合生花美学公社发起了“以合生花之名,许青岛文创一个未来”的文创设计大赛。而“青岛小嫚儿”系列文创产品也由此应运而生。
青岛是一个有着文艺气息的城市,同时也有着市井的生活。历史给青岛留下了印记,时代给予她现代的气息。山海蓝天,孕育着这个城市的人们。青岛方言中的外国语 "大嫚"源自德语,德语中称呼女士为“Dame”。老青岛话里的女孩儿就叫“大嫚”,就是这几年不知怎么出了个“小嫚”。
▲《青岛小嫚儿》系列插画
我们在制定方案后,也做了一个自己对青岛小嫚儿的印象总结。就如同这个城市一样,她爱臭美好打扮,但她也可以素面朝天串门买菜;她从睁眼到起床要半小时,但她也可以拖着爸妈晨跑锻炼;她疯疯癫癫脾气火爆,但她也可以温柔得像只小猫;她的聚会就是火锅烧烤,但她也可以安静地喝杯下午茶。相信在你我的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个小嫚儿,她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青春活力为城市增添着色彩。她们并不是城市的全部,却是生活中亮眼的闪光,给人们带去着朝气的阳光与蓬勃的希望。一座城市,无论有着多么深厚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时尚,永远是通往未来之门最宝贵的钥匙。
我们按一年四季去制定了方案,从人物的服饰及可以呈现青岛特色的元素,比如大学路红墙、天主教堂、灯塔、栈桥、海鸥等等。在呈现的载体上,我们找了人们常用的文具,比如本子,电脑垫之类,也寻找了季节性产品,如夏天的扇子,秋天的雨伞,还有增添人们生活色彩的餐垫。
▲《青岛小嫚》 系列文创作品
▍您这种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插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讲讲您创作背后的故事吧。
这种感觉的形成也是时间所留下来的,慢慢地,在创作和实践中会渐渐发现自己对什么更加着迷,大脑好像是一个滤网,而笔下是自然的流出,就像之前所说的,看到的风格很多,喜欢的风格也是很多,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纵观历史上留名的艺术家所生的时代,动荡或是生活起伏的痕迹,跃然纸上时,那种观感总让人荡气回肠,所传达的情感也就会历久弥新。大师的风格无法企及,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立已过反而不再焦灼,有着小确幸的风格也不失为是一种岁月静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经历了这次疫情,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太脆弱了,能感受阳光温暖地洒在脸上是值得感恩的事情,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花朵很是喜欢,花期是短的,总是开在美好的季节,我也是想通过自己可以做的,把花朵最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女子如花,虽然知道岁月会老去,但有个纪念总是件很好的事情,我有时也会看自己之前的画,看画上记录着的时间,没想到经常产生错觉,感觉时间很近,其实很远。虽说风格也是有变化的,但某些感受也仍然存在。很感谢画画这件事情,她帮我记录时间并且也是一个长期的陪伴,从未离开,未来也会一直在,听上去好像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过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印象深刻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在这里我想到了我第一次进到印刷厂,可能是人生的偶然或者说是必然,我在高中还没特别了解的时候选了版画,也是一个绘画和印刷相关联的专业,当时在北京也没有想象到自己未来那么幸运还可以做一个插图专业的老师。
好多事情是那么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我的画当时也是作为艺术衍生品的方式存在,当时公司的想法是顺势做一本手绘涂色书,机缘巧合,公司安排专人联系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后来的一切就似乎进入了一个轨道,而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是涂色书,所以当我们去到了印刷厂,发现书籍印刷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书是一页页有反正面的,在印刷厂那边就是一张大纸,要有清晰的书本小样和印刷的纸张排列,比如正反面、前后面的顺序,虽然至今还没有搞懂,我们对未知领域似乎天生充满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校色合适就要签字印刷了,因为一开机那是数以万记的纸张,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的画一万两千张在一起是怎么样子,那天终于看到了,那是一个超级大的的立方体,我也没曾想到这样的立方体会有十几个,也是很壮观了,那种感觉像是心被填满,没有一丝丝缝隙。
▲印刷过程
▍您对本地艺术设计圈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很有信心。尤其是当知道“青岛设计师FM联盟”以后,发现青岛也是有很多中坚力量的,在十年前吧,那时候还正在上大学,每次放假回来,同学们也会聚在一起,好多同学当时的状况是只能留在北上广深,他们说不是不想回来,是回来没有合适的工作呀。在当时,本地艺术设计圈子也确实是处在一个比较松散的阶段。但那只是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也发现有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的人都选择来到或者回到了青岛,是因为对这个城市有美好的愿景。信心这种东西也是相互给予的,是这个城市给了我们期待,让我们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有了信心。人呐,总是有感情的动物,眷恋养育自己的土壤,喜欢和至亲朋友在一起,如若精神生活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谁又愿意漂流在外,也感谢家乡是青岛这座城市,在这里可以慢慢将生活和理想找到平衡点。所以对本地的艺术设计圈还是很有信心的,虽然比起来还有些没那么完善,但她是给予我们希望的,因为她在努力,我们也在成长。
▲参与青岛设计师FM联盟线下活动
▍您个人艺术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从版画,油画到水彩插图,体验了玻璃陶瓷,现在又开始尝试用电子绘图。感觉自己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偶然亦或是必然尝试了很多实现的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感觉围绕的主题和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这让我联想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那是一种可以尝试很多方法去实现自己想法的一种精神,而不单单局限于一种方式而限制住自己,教会人们不断的探索,“我能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来挖掘人的无限潜力,最终,会让你知道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幸运的,终于在这个年纪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再那么迷茫,是工作和爱好的无缝对接吧,也是理想和情怀的输出吧,我竟奇迹般的发现之前所做的事情都可以被现在的插图专业贯通起来。插图,最早是有着解释说明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她的另一个装饰美化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插图和商业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插图最好的归宿。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已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也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既有了实用的功能,也可以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插图的英文是「illustration」,源自于拉丁文「illustraio」,意指照亮之意,也就是说插画可以使文字意念变得更明确清晰,也很感激插图照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热爱插图插画设计的年轻人的几点建议吧~
相信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插画动漫可能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特点,那是一种年少时的视觉体验,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多看大师的经典,要多了解艺术史,去看大师们的作品,现在我们接触的东西过于速食了,所以认知不能只局限在一些作品的表面,还是要多读书,看看那些被历史留下来的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经得起推敲和研究。学插图请跟随大师的脚步。
▍您对FM联盟有怎样的建议和期望呢?
由于疫情期间还没有机会好好参加我们FM联盟的线下活动,但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联盟大家庭的氛围,我感觉我能做的是积极参与听指挥啦,希望大家未来可以常常见面,带着声音和表情的文字会令大家有更深刻的交流,未来的日子还是很长的,感觉特别期待在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当我们都步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时候,联盟那个时候样子,那也将是一个可以记入史册的联盟了吧。感觉联盟可以在五周年的时候有一个庆生活动,那肯定很激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设计做成盲盒相互赠予。哈哈,我可能在脑补一些画面。联盟以后也能像包豪斯一样,也有自己的学校,同时也服务于社会,这也是这个城市的幸运啦。
▲在青岛设计师FM联盟总部
写在最后:
在匡莉老师的画中,常常出现绽放的花朵。在她的心中一定也存在这样一片繁花盛放的净土吧,这里生长的每一片花瓣,都在诉说着她的理想与情怀。
所有的热爱与执着,都值得迎来最好的回馈。相信匡莉老师一定能够在她所热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祝愿善良温婉的她,能够像夏日里的花朵一样,自由绽放。
欢迎加入青岛设计师FM大家庭
聚合设计力量~
青岛设计师 FM 联盟(QDFM)是由青岛设计师自发组织,一个为设计师提供学习、交流、合作、发展平台的组织性机构。于 2018 年 7 月 16 日建立,口碑相传,聚集资深设计师 400 余位。
QDFM 创建了青岛地区资深设计师、设计团队和相关领域的行业平台。通过线上作品及活动展示, 线下持续举办高端设计分享会的形式,聚合青岛设计力量。
· Frequently Meet 经常见面
我们跟其他大型设计平台最大的差异化就是我们生活在一小时生活圈内,通过平台组织的社交活动可以经常见面,面对面聊天就会碰撞出很多火花,促进更深入的合作。
· Family 一家人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无私分享和付出,不抛弃不放弃,一家人互相帮扶,这就是 “家”的文化。加入FM大家庭,可以共享资讯,江湖救急,活动发起,项目合作,从此不再单打独斗。
· FM 发声频道
没有发声,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难争上流,通过大中小型分享会形式,讲述自己的设计观点,传播设计美学,同时也可以找到榜样,努力更有方向。